最近,接连读到了《决胜三江》(解放军出版社出版)、《遏制江河》(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九江狂澜》(海风出版社出版)等三部报告文学集,我的心再一次被强烈地撼动了。这是军队作家们以文学的形式,真实地记录和再现伟大抗洪斗争的第一批创作成果。它们从多种角度,从全局与局部的结合上,深入地开掘和弘扬了伟大的抗洪精神。无论在思想立意还是艺术表现方式方面,都可说颇多值得称道之处。
报告文学作为集新闻性与文学性于一身、长于快捷地反映当代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读者对它的要求较之今年夏天直接来自抗洪一线的电视报道、新闻速递等是明显不同的。换言之,读者不仅希望得到有关抗洪全过程的更全面、更丰富的信息,也需要在这些作品中了解到作家本人对信息的处理与再现方式,包括创作主体的情感投入与理性介入。我们看到,《决胜三江》全景式地报告了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投入1998年抗洪斗争的完整情况,从统帅部的决策指挥,到各战区、各军兵种的投入兵力、作战方向和重大功绩;从南北两线抗洪斗争的阶段进程,到各个重点地段、多支突击力量的抢险实录,可谓一册在手,尽收眼底。开阔的视野,统揽全局的结构方式,以及信息的丰富周全,使得《决胜三江》在记录反映1998年抗洪斗争时显示出一种“史志”的眼光并具备了一定的文献价值。《遏制江河》则采取散点透视的笔法,分别报告了1998年抗洪斗争中南北两线的12个重点地段、重大战役,如京九线保卫战、洲湾抢险、大庆保卫战等。作家们以点带面,在全局背景下把局部战场写深写细,把典型英模写活,着力凸现了大灾面前军队与人民生死与共、将军与士兵同甘共苦的炽热情感,作品具有强烈的感染人、打动人的思想艺术力量。《九江狂澜》以20余万字的篇幅,浓墨重彩地报告九江堵决口这一世人瞩目的抗洪奇迹。作者满怀“为英雄立传、为历史作证”的激情投入创作,全方位、大纵深地对九江千百年来的洪涝灾害史,对九江决口的原因经过及其与整个长江流域抗洪斗争成败的关系,对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九江堵决口这一史无前例的成功战例,进行了生动具体的描写报告。有切中时弊的写实与评论,也有酣畅淋漓的情感抒发,堪称气势雄浑,立意深远。可以说,《决胜三江》等三部报告文学作品既注重保持了真切的现场感,又具有开阔的视野、翔实的材料、丰富的情感投入和冷静的理性思考,从而为1998年的抗洪斗争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记录。
毫无疑问,1998年全国抗洪斗争是世纪交替之际中华民族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江泽民同志把抗洪精神归纳为“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24个字。总政领导同志也在军队抗洪题材文学创作座谈会上提出:要站在时代的高度、历史的高度去认识、去表现这场抗洪斗争。这些指导性意见,对于军队作家们的创作显然是颇有启发的。在《决胜三江》等三部报告文学中,虽然有不少的情节、故事,我们以前通过其他媒体都有所了解,但重新读来依然令人感动,促人深思。究其原因,可以说,这完全得益于作家们透过现象开掘精神,把关注重心集中于具体的人物形象,集中于抗洪将士的精神面貌与精神内涵。比如,《遏制江河》中描写某集团军技术分队凭借独特技术在九江堵决中立下大功,作品写了过程、写了技术更注重写人,俞副军长、工兵处祁处长、工兵连张连长等人物形象都十分鲜活且富于时代气息,而作者在最后得出了这样富于启迪的结论:“只有这种技术没有这种人不行,只有这种人没有这种技术不行。这道钢木土石组合坝是英雄主义和科学技术完美结合的产物。”《九江狂澜》中记下了江西省军区政委郑仕超将军身先士卒坚守抗洪一线的事迹,更记下了将军关于特大洪灾检验全民族素质和军队战斗力的一系列思考,使得一位富于思想见地和实干精神的我军高级干部形象跃然纸上。在阅读《决胜三江》等三部报告文学作品时,可以说令我们过目难忘的,首先是一组又一组宏伟壮观的英雄群像,继而是从多种侧面与角度领略了当代军人的崭新精神风貌,接下去便是愈来愈深入地感受到这场伟大抗洪斗争给予我们的诸多启示,感受到党和政府的科学决策指挥对于全国人民的巨大鼓舞和凝聚力,感受到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的强大感召力,感受到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在1998年中国的抗洪精神中得到了集中体现和新的发展……
1998年的抗洪斗争已经成为过去,但是,以文学的方式来反映、来再现这场伟大斗争却仅仅只是开始。全国亿万军民战胜洪魔的恢弘场面与艰难历程无疑是一座生活的富矿,值得我们的作家艺术家去深入地发掘和探寻。《决胜三江》等三部报告文学作品已经为此作出了一定的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思想艺术成果,但还有某些篇章难免带有仓促粗糙的痕迹。党和人民热切地期望作家艺术家们能够拿出无愧于伟大抗洪斗争的精品力作来,我想,我们军队的文学艺术工作者有责任继续作出不懈的努力。